【品牌通解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延烧,每天都有不同的消息考验企业的心脏,实体门市零售业进入「销售寒冬」,但外送、网购等服务需求却爆量增加。不但加速数位经济的崛起,更考验企业数位转型的能力与积极度。如何面对危机深蹲转型,面对疫情过后的商机爆发,此篇文章可与您共享。

截至目前武汉肺炎(又称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确诊数已超过 25,000 例,死亡人数已超过 500 人,即便台湾并非疫区,疫情相关的新闻已造成人心惶惶。为了防堵疫情扩散,大家都尽量避免前往闹区逛街购物,连带让实体门市零售业进入「销售寒冬」,人潮与业绩都骤降。

不过因民众待在家中,快递、网购服务等需求增加,将这新年期间(1 至 2 月)的钜额商机从实体门市中移转至线上。中国的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公司,以及台湾的 PChome、momo 都于本波中受益,联合伯恩斯坦公司(Alliance Bernstein)的分析师便认为「当前的状况非常适合电子商务的增长」。

电商产业洞察发现:虽然实体店业绩受到疫情影响,但同时经营电商官网 + 实体门市的品牌店家,在 1 月业绩依然成长强劲,平均甚至有双位数的成长。

换句话说,无论是卖美妆、服饰鞋包、生活用品,经营品牌官网对于业绩成长就像「避险手段」。大环境有变动时,原本光顾实体店的顾客会转到线上消费,店家便可经营网路社群,把在家滑手机、不外出逛街的人导到官网消费。

零售适应大环境,把握机会进行企业体质数位转型

这样大规模的疫情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2003 年 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重创亚洲经济,连带台湾 GDP 缩减四分之一。但在这大环境、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能抓紧趋势、站稳脚步便能化危机为转机:2003 年,是电商阿里巴巴迅速崛起的一年,也是淘宝网成立的一年。

由此可知,这次武汉肺炎疫情,零售业在实体门市业绩下滑、人流骤减之际,可以思索品牌下一步的可能性:

机会一:实体人潮转线上流量,资讯传达触及全网

为防范疫情,消费者足不出户在家网购,实体人潮转变线上流量,带动电商逆势成长。口罩、干洗手、酒精等用品的网路搜寻量较前一周成长 3 倍以上,PChome、松果购物、生活市集等平台皆因应开设防疫用品专区;而快消日用品 (FMCG) 如洗衣精、卫生纸、尿布等销量也大幅成长了 40%。

(撷取自 蓝鹰牌官方旗舰馆 官方网站,口罩销售一空)

无论卖的商品是否和防疫有关,对品牌店家而言,有一个自己的购物官网平台可以传达议题、打行销活动导流导购,提升的线上业绩将能弥补实体人潮下降的冲击。品牌如果只有实体门市,没有自己的线上通路,将受限于传统的宣传模式如:发平面 DM、贴海报、在店面外面放小黑板等等,灵活性相较比较低,也会比较依赖人潮。

(撷取自 HH草本新净界 官网首页,开设防疫专区因应武汉肺炎)

机会二:线上会员数据再利用,主动出击揽旧客

从实体店面到品牌网店,这样线上人潮与线下流量的转换,看的不单单只是业绩而已,其背后的「会员数据」才是店家可以累积的资产。

哈佛商业评论专家指出「维系旧客的成本是开发新客人的 1/5」,另外也有研究指出「60% 的新客,是来自熟客的推荐」,因此好好经营会员让旧客人回头,需要的就是官网带来的销售数据、会员分级制度。

机会三:无时差消费体验,行动 APP 深化数位转型

有别于实体门市会受限于营业时间、地点,达到 OMO 虚实融合的品牌网店并不受此限制,官网对于消费者来说就像 24 小时的随身店铺。根据 财团法人台湾网路资讯中心 统计,受访者中有 65.2% 会透过网路购物,平均一个月花费 2661 元,代表网物购物的经济潜力庞大,品牌只依赖实体店人潮的话将十分可惜。

(资料来源:财团法人台湾网路资讯中心 2019 台湾网路报告)

除了要发展线上之外,「行动装置」的数位转型也是品牌可以留意的点。依据 资策会(MIC)调查显示,64.9%台湾网友曾以智慧型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网购,且平均一人拥有 3 个购物APP。如果品牌在网站上架之余有购物 APP 的加持,其潜力也十分可观,因为下载 APP 的会员多为含金量、忠实度高的会员,回购率和客单价也显著高于只在购物官网上消费的客人。

结语

面对外部大环境对品牌店家带来的考验,以及消费者习惯的改变,91APP 提供完善的全通路网路开店服务,从官网架设、电商金流物流串接、行销活动规划、会员资料整合,协助零售业者结合实体门市、网路官网与行动 APP 三渠道,降低企业体质转型的阵痛期。91APP 已成功协助多个国际大品牌、中小企业、新手店家实现 OMO 虚实融合,欢迎与我们一同加速品牌数位转型

原文刊载自91APP武汉肺炎:疫情如何冲击零售业?网路电商危机变转机!

 

    想让品牌提升吗?即刻与您的《品牌通》顾问联络

  • 请勾选您所需服务,可复选
  • 电商营运教练

  • 品牌审视

  • 消费者洞察

  • 品牌系统建立

  • 品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