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乳坊2015年因为食安事件,在群众募资平台发起「白色的力量,自己的牛奶自己救」募资专案,短短两个月受到近5000位赞助者支持,累计608万元募资总额。鲜乳坊更从6年前一个募资平台的专案,成长到去年营收已超过5亿。同年,台湾人自己开发、研制一系列的新中文字型金萱字体,共募到近 2600 万,更有超过 7600 人参与募资,重启中文字型领域产业,让群众集资成为字型取得资源的重要管道。2015年的台湾,群众募资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我们从创立至今已经服务了 369 个团队,累积集资金额 26.5 亿台币,占台湾总金额的 40%,公司从创业时的9人成长到100 人,我们更带了 100 个案件到欧美、日、韩等地集资。」见证群众募资从开始、爆发到持续成长、转型的贝壳放大执行长林大涵细细述说着他走过的这一段台湾群众募资历程。
我的产品适合群众募资吗?
根据《群众观点》发布的年报统计,2020年台湾群众募资的提案件数、募资金额、赞助人数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许多人会问,到底我的产品跟品牌是适合群众募资吗?」林大涵表示:没有不适合群众募资的产品或品牌,大公司在募资过程中得到对内沟通争取资源、对外营造形象的效果,小品牌则可以得到群众累积的「这么多人愿意参与」的筹码进行对生产、通路、甚至是投资方的沟通筹码。对于原生设计或社会参与的团队而言,在群众募资的过程中,赞助者并非只是单纯的购买东西,因此,好的群众集资不只重视电商逻辑的流量和转换,而是营造出「众人一起去完成一件事」的氛围,让赞助者主动愿意把赞助行为再扩及给别人,把参与感做越好,效果就越好。
随着有许多爆款产品透过群众集资取得支持筹码,更可以向上、下游争取好条件。以ARRC 前瞻火箭计画为例,这个火箭团队当时已经弹尽援绝,甚至思考终止计画。但2015 年初的群众募资专案,却在短短一个月内募集了一千多万台币,虽然对于火箭研发经费来说远远不够,却借此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团队,包括五月天的 MV 受到故事启发、团队甚至获得兴柜公司青睐,另外成立太空科技公司投入上亿研发,主导的吴宗信教授也得到了公部门的认可,成为国家太空中心主任。
对大公司内部资源有限的新创研发部门而言,群众集资也是极佳的解决方案。以台达电消费性个人电源产品品牌Innergie 为例,启动群众集资所需要的预算相较于既有的行销方式相对低廉,获得募资认同后,更能触发传统公司或大品牌对于创新企划的支持。因此,也有越来越多大公司内的新创部门或产品,加入募资的行列。
全球募资逐步分众,台湾成长方兴未艾
林大涵指出,几乎每个国家群众募资的起步都跟艺术创作有直接关联,进而再扩展到不插电的设计产品,透过搭配3C周边,启动各式各样的产品,例如内容影音游戏出版,或是大型电器产品。台湾的群众募资发展历程跟世界大致相仿,但在特色独具的活动与政治相关计画则独步全球,像是太白粉路跑、僵尸路跑,社会倡议、选举、罢免类政治参与案件等等。
欧、美的主要两大募资平台仍是Kickstarter和Indiegogo,但以金额来说,以「所有需求都可募资」为主打的 GoFundMe却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募资平台。美国两大平台的年度募资金额在近年来已经走入高原期,但台湾每年却还有两到四成的成长,可见台湾群募的成长还没有到天花板。
第一个投入资源,做大家觉得应该要有,却没人做的事
2014年,以群众集资顾问为主业的贝壳放大正式成立,而后沿着服务对象的需求,逐步成立了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与分公司。2017年成立整合行销部门,2020年在日本与韩国成立分公司,并与文策院合资成立提供以专案投资为主的创投基金天使放大。
2021 年,贝壳放大所营运的挖贝平台正式上线,让林大涵的整个群众募资生态圈更加完整。林大涵指出,挖贝平台成立至今只有十周的时间,但平台包含原生与连动案件已超过 1.4 亿,可以看得到市场的蓬勃,以及贝壳放大多年的努力。
明明台湾已经有不少有名的平台,贝壳放大为什么还需要做自己的平台呢?林大涵指出,许多人一直以为贝壳放大是平台,主要是早期贝壳放大为了一些适合独立架站或使用既有官网的群众集资专案,提供了贝壳集器 Backme 金流服务,六年来已经累计了超过 80 万名赞助者、14 亿以上的金额。像是ARRC 前瞻火箭计画、台湾吧、博恩夜夜秀等,贝壳放大都是主要的协助者,也透过贝壳集器进行募资,致使许多人误以为「贝壳放大」是一个募资平台的名称。
但是,为什么要建立平台?林大涵说,建立自己的会员系统、做好会员分析是每个电商追求的,这也是今年也启动挖贝平台的主要原因之一。透过从上到下的垂直整合,让这些愿意为了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而付出的赞助者,透过用心规划的案件得到正向回馈,让所付的钱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让这些人跟我们的品牌连结更深。
此外,相对于产业的急速发展,台湾平台的系统功能和服务能量成长幅度较慢,箱对于2015、2016 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原创型群众集资专案,反观现今,代理进口的爆款产品反而成为了募资平台上的主流,随之而来的消费争议,也让募资蒙上了一些阴影。
这个现象在国外也同样发生,以日本为例,有 70% 以上的案件为「新品预购体验」专案-也就是代理进口产品,但不同的是,日本平台审核严谨,对于不履约厂商的罚则也比台湾严厉。也因此,我们希望透过挖贝平台在规范、导流、服务、前后台系统的突破,让台湾群募市场从「放宽审核」的恶性竞争往「创造价值」的良性竞争前进,让从业者能把功能越做越好,也更积极的对社会议题做出贡献。
林大涵笑着说,我一直在做第一个投入资源,做大家觉得应该要有,却没人做的事。最早我在平台工作,当时一周工作上百小时、手上最多有 90 个案件,所以可能无法分配足够多的时间给每个合作团队,当时觉得如果能有个顾问团队帮助优质的提案者该有多好,所以我创立了贝壳放大。也因为没有人愿意前期投入文创团队,因此我们成立天使放大。现在,我们发现平台的需求,于是再投入资源,希望能创造具有更高价值的平台,不只是在成就群募的生态链,也希望能够带动整个生态圈的前进。
看着林大涵推动台湾群募的过程,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台湾群募持续创造更多原创、动人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