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通解讀】二代接班跟品牌轉型都不是件簡單的事,但這兩件事對於現在的企業第二代同等重要。舊有的品牌是包袱? 還是資產? 是要延續? 還是要打掉重來?接班人的視界很重要。看起來很難,但這種成功案例卻正在台灣遍地開花中,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成功案例,對於不同產業的你是否有脈絡可循!!
面對新時代的瞬息萬變,企業未來的發展與這一世代的接班人密切相關,傳承與挑戰也比過去更為艱鉅。根據統計,目前台灣近140萬家的中小企業中,以家族企業的占比最多,而50歲以上的經營者超過半數,面對年屆退休的一代,企業接著要關心的就是接班斷層與轉型議題。迎接2020年,新世代的實踐更需要掌握時勢的變化,以新的思維與規劃帶領老品牌轉型升級,延續事業生命。
酪農業: 用手機養牛,二代酪農打開新通路
屏東縣萬丹鄉崙頂牧場的第二代接班人郭信宏,返鄉後以機械背景的優勢改造牧場環境,率先將工廠自動化運用到牧場,建立管理的標準作業程序,例如透過乳牛營養配方軟體,每天調整各種牧草的比例,以達到牛所需的營養濃度,讓產乳量倍增;以及使用手機APP系統24小時監測,隨時掌握牛隻健康狀況並爭取最佳處理時間。導入科技化作業管理,不僅節省人力,更提高產量和產值,至今牧場每年都會編列預算進行軟硬體更新。
營收增加後,面對牧場建地規模無法再擴大與人才短缺的困境,郭信宏得以有資源挹注,推出自產自銷的鮮乳品牌「丹醇研選」,慢慢在電商累積知名度,拓展出超市、生機等通路,並與知名烘焙店合作,以丹醇鮮乳製作「牧場鮮奶吐司」,一推出即銷售一空,廣受好評,成功為傳統畜牧業找到新活路,讓辛苦的台灣酪農業得以永續發展。
織襪業: 襪二代團體戰,反轉「滅鎮」危機
人口僅4萬的彰化縣社頭鄉,是台灣織襪的故鄉,全盛時期有300多家織襪廠,面對景氣一度急轉直下的生存危機,有一群二代接班人開始打團體戰,以群聚效應而形成的完整產業鏈,來延續家族事業生命。透過在地協力廠多的優勢,將原先一條龍的製襪流程打散,以專業分工,使得成本低、款式與變化又多,能滿足顧客千變萬化的訂單。
當地織襪業也因此進入新的里程碑,織襪廠的二代與三代,逐漸成為帶領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其中旭聖旺的二代接班人吳尚蘴,拒絕僅製作基本款打價格戰,他把襪子當藝術品,做出上一輩想不到的創意,開發自有品牌「小創襪」,用3D噴印取代紗線染整,做出精緻且帶有漸層的機能襪,讓石虎、藝妓和山茶花等圖樣增添足上風采;以醫療健康襪聞名的上蕎,三個孩子分別主攻醫療襪、運動壓力襪,及留學英國設計時尚,共同打造適合各類運動選手的美型襪款,目前有九成外銷美國。
這群具備外語能力、懂網路行銷的新一代精英,成了轉型希望,即使在2019年中美貿易戰波及市場的困境下,營收甚至逆勢成長,不僅有知名運動服裝品牌FILA的3億雙訂單探詢,還有全球前三大運動品牌親自來台,為1億雙訂單看廠詢價,讓台灣社頭重返榮光並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織襪聚落品牌。
畜牧業: 從祥圃實業到「究好豬」,找到使命建立價值
成立於1984年的祥圃實業,以代理販賣動物營養品起家,後來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動物營養品工廠,在2011年食安風暴後,為了提升農食產業價值而跨足豬肉生產,並開設餐廳。接著推出豬肉品牌「究好豬」,提供多家餐廳肉源,也打入零售通路市場。
從營養品到肉品,擔任公司營運長的二代接班人吳季衡,近年致力於「究好豬」的生產與推廣,以找到品牌使命來做出差異,包括增加事前研究、在產品決策上更為謹慎,逐漸建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和價值,藉由精緻化的設計意象、整合性的品牌力量,一步步達成「透過豬肉品牌改變台灣農產品結構」的品牌願景。
老字號品牌變身,包袱也可以變資產
品牌傳承到越多代,變革的壓力也愈大,對接手家族企業的新生代而言,往日的榮光,也可能是未來的包袱。有別於注重企業守成的上一輩,新世代的年輕人以不同的視野找機會,除了運用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科技改善原有營運,更透過產品創新、重塑品牌價值、布局全球市場,來打開品牌新路。新世代若能借助專業的管理與溝通,扣緊品牌價值、提升全球競爭力,進一步帶動產業的新生力量,讓家族長輩刮目相看、放心託付,包袱也可以變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