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通解读】品牌建立从不是件短期见效的事,但短时的数字效果却会让品牌行销团队对原本的坚持开始摇摆,逐渐将大笔金额投注在短期冲高业绩的工具,直到有一天失去平衡才恍然大悟,爱迪达花30亿买到的品牌教训,你现在就可以先知道…..

上周MarketingWeek报导了一条小新闻,虽然被大多数行销人所忽略,在我们看来其实应该是个行销圈的小小的事件。这条新闻的标题是《爱迪达:我们在数位行销领域过度投放资源了》。我们就姑且称它为:“爱迪达的告白”吧。那这条新闻到底说了什么?

爱迪达的全球媒体总监Simon Peel表示:过去这些年,爱迪达过度投资数字和效果,而牺牲了品牌建立。文中还提供相当精确的数字:77%的预算在效果,只有23%在品牌。

但你要知道,爱迪达每年在营销上的预算发行大概将近20亿欧元左右,就算只是错配20%,这也是136亿台币买的教训。那所谓的“数字和效果工具”到底是甚么呢?翻译一下,本质上,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两个标准:

1.投资可以监测的>>不可以监测的

2.投资直接产生转化的>>不能直接产生转化的

也就是说,爱迪达把大把的预算砸在了讯息流广告、SEO / SEM、电商广告这样的行销工具,这些工具可监测,甚至能根据CPA甚至CPS(购买)付费,ROI立竿见影。而传统的户外、电视、广播、报纸自然就相形见绌了。文中提到,爱迪达过去几年一直引用的是一种叫做“最后点击”的运算模型(Last Click attribution)。

这种模型顾名思义就是把“务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不管之前消费者看过点过多少其他品牌讯息,这个模型会把转化的功劳全部归因于购买前的最后一次点击。看到这里你应该恍然大悟:很明显,这违背了最基本的行销常识:效果转化并非无源之水,而这个源头就是“品牌建立”。不管从任何消费者决策过程或基本的漏斗模型中,我们都能看到,没有源头的认知与兴趣,就没有最终的转化与购买。

实际上,用户一般要经过20个广告点击才能完成购买的行动。这些点击的过程包括搜索、社群、邮件,各种类型的广告或者电视广告。本尼迪克特·海斯(Benedict Hayes)指出,就这跟农民种稻一样:收割稻子就是效果/转化;而播种、施肥、浇水等都是品牌活动。收割稻子,当然开心。但你不可能不播种就能收成。难不成期待稻子从空气中长出来?

所以,这时候相信有个特定的疑问在你脑中呈现了:爱迪达真的就那么笨?一个如此成熟的全球品牌,拥有完整的行销体系和上百亿的预算,怎么会忽略这么重要的行销常识呢?其实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坚持走「品牌建立」的路真的很辛苦。

这里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解之难:品牌建立到底在建立什么?

品牌是一个模糊的术语,其定义太多太杂,导致大家很容易鸡同鸭讲,更增加了相互沟通和推动的困难。考虑以下场景:

老王开了家饭店,找设计师做了个Logo,这是做品牌吗 ?

饭店开起来后,老王为了增加知名度,用了LINE@群组,这是做品牌吗?

老王请亲朋好友来吃饭,然后口碑推荐更多人,这是品牌吗?

老王邀请到十大名厨加入公司,这是做品牌吗?

老王模仿海底捞,把服务做得远近闻名,这是做品牌吗?

从企业价值的宏观角度出发,这里的每个行为都是做品牌。但如果从不同角度来看,各自都有各自的偏见。建立起多元的思维,永远不要一想到“做品牌”,就联想到苹果或Nike做的广告,或者写一句充满创意的口号。建立品牌究竟是做什么,我们答案是,建立品牌就是建立品牌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也就是这两个面向的共同组合。

深度可以看作是一个纵轴,从最浅显的识别和记忆,到承诺和背书,再到情感价值,象征价值的尺度,越往上扎的越深。而广度可以看作是横轴,任何品牌都应该关注自己如何更全面的覆蓋自己的目标客群。上面的老王,可以看见他有的时候是在做深度,有的时候也是在做广度,这与他从事的事业和投注资源有直接关系。

为了帮你更有系统的理解这个立体定义,我们就以爱迪达的短期操作来做个反面教材:

1、过度投资数字和效果工具,局限了品牌的广度覆蓋。

虽然数字广告近几年爆炸式发展,但人们上班、下班,听音乐看电视的场景从来没有消失。如果过度追求投放ROI高和数据监测,那更多的电视、户外、报纸、音乐等工具就就容易被选择性忽视、拒绝。对于成熟品牌,这其实是画地自限,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品牌曝光和散播。

2、高ROI的效果猛药,消耗了品牌价值的“深度”

为什么会存在ROI高的媒体呢?第一,因为总会存在漏斗底部的消费者,他们需求匹配,购买期望高。例如,在搜索引擎主动搜寻品牌名称的消费者,所以SEO的ROI自然也高。第二,品牌为了保持这样的ROI,就必然打折促销。当促销变成了常态,消费者就不会再以正常价格消费,也就成了了所谓的“价格敏感用户”。对于大品牌,消费者原本存在景仰崇拜的心态也将荡然无存。

你可以想像得到,品牌建立的终极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改造一个矩形,使得品牌在人们的心中既广又深,有足够多的消费者可以拥有足够强的记忆和依赖。回忆一下各种品牌资产排行榜,前几名的品牌如苹果、可口可乐、迪士尼等,莫不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拥有优异的表现,建立真正强大的品牌资产。

爱迪达也是相当成熟和巨大的全球品牌,透过这个报导你也将更加理解,它过去的作为对品牌资产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二、执行之难:品牌建立如何下手?

品牌建立的第二大难处在于:虽然我们知道品牌建立很重要,但什么时机进行怎样的品牌建立?没有准确的反馈,如何知道做的对不对呢?

最不负责的回答是:看情况。但实际上最负责的回答也是:看情况。

看情况,其实考验的是品牌操盘者的长期分析能力。有了分析能力,才有了执行的自信。通常来说,分析的起点在两个最基本面的问题:

1、阶段和品类

阶段:更多是从企业角度看决策时机,决定了企业负责人如何去做品牌投放决策,如何划分主要次要。一个刚上线的网路产品,达到PMF(Product market fit)的时间,就决定了品牌进行导流投放的本质和时间。一个快速消费品的研发初期,好的命名可能就是品牌策略的重心,而定义品牌价值可能就不是这个阶段该重点考虑的。

而品类,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决策模式、接触习惯等特性,也决定了产品/解决方案的价值构成。以网红介绍商品为例:介绍商品的成功率本质上就是成交,而成交的可能性与实际消费者的感知价值vs实际价格有关:

一个美妆时尚网红,如果介绍爱迪达新推出的鞋子就非常容易。因为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中,除了鞋子最基本的使用价值外,就属鞋子的设计价值,爱迪达这个品牌所带来的时尚优越感(品牌社交价值)能够迅速感知到价值超越定价,就算卖3999,也很可能被一抢而空。

甚至如果这款鞋子是该品牌独有,那么设计价值就与品牌价值融为一体,更多支撑品牌的感知价值让产品销售的可能性更为增加。

但如果是介绍某种小众的护肤产品,那可能初创品牌所提供的感知价值就非常低。此时更加需要KOL的背书,帮助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而且就算这样,这款产品也不能定的太贵。

上面这样的基本分析,能帮助企业建立好自己的产品价值的重心,也是企业做好投放的第一步。

另外,执行之难,往往也与理解透彻与否有关。例如,该投效果还是该投品牌。爱迪达似乎告诉你,效果广告不宜投的太多,品牌应该先建立起来。但真正正确的概念其实是?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效果”和“品牌”广告。

如果,在商场的电梯横幅上看到了一则广告“麦当劳豪华套餐”,这个时候你去不去吃?就算你不去吃,会不会有人因此去吃呢?虽然我们没法说具体转化是多少,这则广告投放有多少的作用。但品牌人员应该清楚的相信,对的消费者,对的需求,对的讯息,就是会产生对的结果。这样无法监测的品牌广告,实际上能带来“效果”。

又譬如,一个女生在网路上看到雅诗兰黛小黑瓶的广告。左下角的购买按钮直连虾皮,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则数字&效果广告。然而,常识告诉我们99%的受众并不会点击,它导致的顶多是一次通知,一次记忆强化的作用。看起来是转化为目的的效果投放,实际上更多整合的是品牌的价值广度作用。

再极端一点分析,就算是做大型促销,如果平时控管价格严格、建立稳定品牌资产的大品牌打五折也不会严重损失品牌溢价,造成过多价格敏感用户。今年雅诗兰黛在双十一预售第一,本身就是品牌影响力变现的结果。

因此,我们认为:对用户心智、对品牌增长的客观规律,理解愈透彻,实际上执行愈果决。

三、坚守之难:内外部的多重双重

品牌建立的第三大难处,在于坚守:外部诱惑有很多。

Facebook、Twitter、Instgram、抖音、直播。所有的行销工具红利在迅速崛起之初,都多多少少以“能销售产品”为骄傲自豪。以直播为例,当我们的客户在做直播时,经常都会赞叹其超高的ROI。最近就连汽车在直播上卖出几千万,上亿都已经不足为奇。试问其中哪家公司不动心?危机经常出现在你收割完第一,二波,打算继续收割的那个贪心时刻上。

再细分圈内不断兴起转型的分类概念,2017年是品效合一,2018年是增长转变, 2019年是流量红利,新名词崛起背后其实是对行销决策者关注的吸引,各种广告大老利用其强大的数据能力、包装能力、PR能力,将他们的一套方法论灌输给你。新媒体、新概念、新平台,想告诉你的东西太多,这些外部诱惑都能将你从原来的“行销知识”或“长期主义”上拉下马来。

企业内部的挑战更加严峻。品牌经理人的人性弱点:企业的目的是长期获取利润,而品牌负责人的任期可不如企业长期,利益则是短期获取升职加薪。但更大麻烦的不是经理人,个人的短视可以由强大的领导者来纠正。而大企业整体的短视,则经常会伴随着组织扩张而发生。在爱迪达的这次自白中,其实也提到了这个关键因素-

“We had a problem that we were focusing on the wrong metrics, the short-term, because we have fiduciary responsibility to shareholders.”

“我们错误的短期主义是因为我们必须对股东利润负责”。

你看,企业的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利润),但是股东的利润却会导致极端的短期主义,自上而下蔓延自整个公司。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完全说是领导者出了问题,只能说是制度、文化出了问题。这方面当然也有成功案例,某些美国的亚马逊,或是中国的阿里巴巴。

最后,你可以带走的观点

1、当你更深刻的理解商业定律,就更容易理解品牌更像是投资,而非成本。

2、理解建立品牌,实际上也分建设心智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目的皆不同。最好的品牌两点做的都很好。

3、根据自身的品类规律,企业阶段性去规划投资在品牌和转化上的预算,知道自己的品牌到底需要如何积累价值。

4、企业中层学会拒绝诱惑,拒绝短期利益,企业高层懂得建构制度和文化,让企业基业长青。

原文刊载自 百闻不如怡见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想让品牌提升吗?即刻与您的《品牌通》顾问联络

  • 请勾选您所需服务,可复选
  • 电商营运教练

  • 品牌审视

  • 消费者洞察

  • 品牌系统建立

  • 品牌设计